1.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
肝门部胆管癌病人早期可以出现食欲减退、上腹饱胀等消化不良表现。病人来就诊,往往是因为首先发现小便颜色加深(酱油色),好似“浓茶”,随后眼珠和皮肤发黄,伴有皮肤瘙痒、大便颜色变浅(似白陶土色),这在临床上称为“黄疸”。很少出现畏寒、发热、腹痛。当B超检查发现病人肝内胆管扩张(肝外胆管不扩张,胆囊空虚)、肝门部胆管可疑有肿物时,要高度警惕患上肝门部胆管癌。此时,增强腹部CT或MRI检查有助于确诊。
2.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策略
肝门部胆管癌生长缓慢,很少发生远处转移,未治疗的病人多因黄疸引起的肝功能衰竭而死亡,因此,减黄(术前胆道引流)是肝门部胆管癌的首要治疗目的,黄疸是决定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,减黄通常需要2周或更长时间。有病人担心这段时间肿瘤会不会进展进而失去手术机会,刘超教授团队通过研究发现,术前胆道引流期间肝门部胆管癌不会明显进展。减黄后,手术的根治性和安全性大大提高,病人术后恢复的快、并发症少,复发机会减少、生存时间延长。
从字面上看,肝门胆管癌是“发生于肝门部胆管的恶性肿瘤”,有人认为切除肝门部胆管就可以治疗。事实上,肝门部胆管解剖特殊,它毗邻肝脏、进入肝脏的血管(肝动脉、门静脉),同时由于肿瘤可以360度方向生长,肿瘤常累及肝脏(如肝尾状叶)、门静脉和肝动脉、肝内胆管和胰腺段胆总管,需进行半肝以上的大范围肝切除(包括尾状叶),甚至联合门静脉或/和肝动脉切除、肝胰十二指肠切除才能达到根治目的。有时,剩余的肝脏体积太小、功能不足(通过CT可以计算肝体积,肝脏代谢试验可以测算肝功能),需要在手术前将准备切除部分肝脏的门静脉栓塞,这样未来留下的肝脏就会生长、变大、功能增加,对病人实施大范围肝切除就变得安全了。刘超教授团队将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策略形容为“扫黄除恶,除恶务尽”。
肝门部胆管癌生长缓慢,以局部生长为主,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手段,根治性手术后病人有望长期生存(5年或10年以上),疗效明显优于同期的胰腺癌和胆囊癌。但由于肝门部胆管的特殊解剖和生物学特性,如第一次手术未达到根治效果(如肝切除范围不够,尾状叶未切除,肝动脉或门静脉壁残留肿瘤,肝门部淋巴结清扫不彻底),肿瘤复发后很难再次手术根治。因此,无论是病人还是医生,都要珍惜肝门部胆管癌的唯一根治性手术机会。